不銹鋼管電解拋光技術
電化學拋光也稱電解拋光,是利用電化學陽極腐蝕原理去除在切削加工過程中表面殘留微觀不平,以降低材料表面粗糙度與提高表面光亮度的一種方法。在實際拋光過程中,以待拋光不銹鋼管為陽極,不溶性金屬材料為陰極,兩極同時浸入電解液當中,在電流的作用下陽極表面產生選擇性溶解,進而提高不銹鋼管表面光潔度。對于電化學拋光的原理,世界各國的研究者們爭議頗多,目前主流的電化學拋光理論為黏膜理論。該理論認為:在采用磷酸系電解液進行拋光過程中,待拋光不銹鋼管表面上脫離的金屬陽離子與電解液當中的磷酸根結合,形成的磷酸鹽膜會吸附在不銹鋼管表面上。在凸起處頂部的薄膜由于向電解液中擴散的能力較強,因而與凹陷處薄膜相比較薄。而這種薄膜具有較大的阻抗,不銹鋼管表面凸起處的電流密度較高,凸起處頂部的溶解速度較凹陷處大。在凹陷處與凸起處,薄膜厚度的差別越大,則電流密度相差也就越明顯。隨著拋光的進行,待拋光不銹鋼管表面高點逐漸被去除,黏膜厚度發生變化,粗糙表面逐漸被整平。
在2000年,韓國釜山大學Lee教授采用電化學拋光的方法對長度為40mm內徑為9mm的TP316L不銹鋼管內表面進行拋光處理,并獲得較好的拋光效果,在酸性電解液環境下,通過實驗分析了電流密度、拋光時間、電解液溫度、加工間隙及工具電極表面粗糙度對管道內表面拋光質量的影響并進行工藝參數優化,最終使管道內表面粗糙度Ra由原來的2.1um下降至0.05um,并達到鏡面效果。但限于該類型管道的應用背景,該研究并未對更小直徑的小口徑不銹鋼管進行深入的研究與分析。同時,在該項研究中,其使用的待拋光不銹鋼管的長徑比約為4,而在小口徑不銹鋼管長徑比超過10甚至更大的情況下,拋光過程中電解液濃差極化、氣泡及拋光沉淀物的作用產生的雜散腐蝕會更加明顯,采用該方法進行大長徑比管道內表面拋光的實際效果如何目前并不明確。
推薦產品
同類文章排行
- 304不銹鋼微電極腐蝕行為研究
- 以嚴重應力腐蝕為前提開發的超級雙相不銹鋼管
- 鉆303mm不銹鋼管的新型組鉆
- 精密不銹鋼管是怎樣生產出來的?精密鋼管的擠壓工藝介紹
- 中東不銹鋼無縫鋼管熱軋生產線的主要特點
- 不銹鋼管氧化及計算系統設計思路
- 依據碳C當量=C Mo/4 Cr/5 V/5 Mn/6 Ni
- 氮合金對不銹鋼管強度的影響
- 不銹鋼管經淬火回火所得的機械性能,可由硬度值來評定
- 化學法測量不銹鋼管中氮含量的方法